【绸缪的意思】“绸缪”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或现代书面语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原意是指修缮房屋、加固门窗,引申为事先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在不同的语境中,“绸缪”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用法。
一、
“绸缪”一词源自《诗经》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原意是用绳索捆扎柴火,后来引申为提前准备、防患未然。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做事有预见性,注重准备工作,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该词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表达一种谨慎、周密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正式文件、文章或演讲中仍可见其身影。
二、表格:绸缪的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意为修缮房屋、捆扎柴火;引申为事先准备、防患未然。 |
出处 | 最早见于《诗经·唐风·绸缪》,如“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
引申义 | 强调事前准备、预防风险、考虑周全。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正式文稿、演讲、政策制定等场合。 |
常见搭配 | “未雨绸缪”、“绸缪帷幄”、“绸缪补漏”等。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褒义,表示有远见、谨慎。 |
近义词 | 预备、防范、预防、谋划 |
反义词 | 懈怠、疏忽、轻率、事后补救 |
三、结语
“绸缪”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应具备前瞻性和责任感,做到有备无患。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