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新,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对镜贴花黄歌词,对镜贴花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首先,这个词有三个音:
2、tie一声时动词或量词
3、tie三声时形容词
4、tie四声时名词
5、这里可以排除其他情况,只说做动词的情况:
6、〈动〉
7、(形声。从贝,占声。本义:典当)
8、同本义 [mortgage]
9、民日贴妇卖儿。——《聊斋志异·促织》
10、又如:贴钱(典钱;质钱);贴典(典质;典押);贴子(典押儿子)。
11、贴补。补偿,补益 [subsidize]。
12、如:贴夫(供生活费的姘夫);津贴;贴赠(要民补贴漕运亏损);贴润(津贴;贴补);贴赔(贴补赔偿);贴截银(赠贴漕截的银两);贴费(贴补耗费);贴纳(贴补交纳)。
13、粘附;附着 [glue;stick on;paste on]
14、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李贺《马诗》
15、无不平贴石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
16、又如:贴落(室内四壁张或悬挂的字画等陈设);贴边;贴花;剪贴资料;贴标语;贴在墙上;贴挂(张贴悬挂);贴例(贴出的条例)。
17、切近,挨近 [keep close to]
18、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19、又如:贴恋(怜惜,体贴);贴怪(为男女搞不正当关系进行撮合);体贴;贴身(泛指亲近的人);贴心;贴衬(垫衬);贴脸(脸和脸相贴);贴靠(挨近;靠拢);贴邻(近邻;隔壁邻居)。
20、不准入场。科举考试中,考生犯规被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不准入试。当时习惯简称“贴” [dead]。
21、出了场来,自道头一个就是他贴出,不许进二场了。——《初刻拍案惊奇》
22、那么可以看出:解释成贴补和粘附都有道理。而“花黄”这东西也确实是可以“贴补”也可以“粘附”的:
23、花黄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24、要是脂粉解释成“贴补”似乎也有道理,可以理解成原来淡了,补个妆。要是剪纸就只能解释成“粘附”了。
25、但如果整体来看这《木兰辞》,就会发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26、当时的男性肯定不会“贴花黄”,而花木兰之前就男性的打扮,本来是没有的,“贴补”是原来有,后来再往上加的,因此这里应该解释成“粘附”。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