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雕出自何处】“一箭双雕”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策略或行为。然而,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真正出处和历史背景。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演变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成语“一箭双雕”的含义
“一箭双雕”字面意思是“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在一次行动中达到两个目的,实现双重效果。该成语强调效率与智慧,常用于形容策略性行为或巧妙安排。
二、成语的出处
“一箭双雕”最早见于《北史·长孙晟传》。原文如下:
>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射之,一发双贯。”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次,两只雕在争夺一块肉,长孙晟于是用一支箭同时射中了它们。后人据此提炼出“一箭双雕”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举两得。
三、成语的历史演变
- 唐代以后:“一箭双雕”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文人墨客常用的一个成语。
- 宋代以后:在诗词、笔记小说中频繁出现,如《宋史》《元史》等文献中均有引用。
- 现代使用:如今,“一箭双雕”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高效、聪明的行为方式。
四、成语的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示例 |
商业 | 企业通过一项营销活动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
政治 | 领导人在政策实施中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
日常生活 | 一个人在旅行中既放松心情又学习新文化。 |
五、总结
“一箭双雕”源于古代历史记载,最早出自《北史》,其本义是形容射术高超,后来引申为一种高效、智慧的做事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衡量策略性和效率的重要标准。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箭双雕 |
出处 | 《北史·长孙晟传》 |
原意 | 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射术高超 |
引申义 | 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
历史演变 | 唐代开始流传,宋代以后广泛使用 |
现代应用 | 商业、政治、日常生活中均常见 |
使用场景 | 策略性行为、高效执行、双重目标达成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箭双雕”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中智慧与效率并重思想的体现。了解其出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思维与行动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