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一、
婴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多发于2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该病是指一段肠道套入相邻的另一段肠道内,形成“肠管嵌套”,导致肠道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发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典型表现为果酱样大便)、腹部肿块等。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的空气或液体灌肠复位,以及在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婴儿肠套叠 |
定义 | 一段肠道套入相邻的另一段肠道内,造成肠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 |
常见年龄 | 2个月至2岁婴幼儿,尤其多见于6-12个月 |
病因 | 尚不明确,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病毒感染、饮食改变等因素有关 |
主要症状 | 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肿块、哭闹不安 |
诊断方法 | 腹部超声、X线检查、体检(如触及腹部肿块) |
治疗方法 | 非手术:空气或液体灌肠复位;手术:适用于复位失败或出现并发症者 |
治疗时机 | 尽早诊断和治疗,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
预后情况 |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
预防措施 | 无特异性预防方法,但注意饮食卫生、及时处理感染可降低风险 |
三、温馨提示
婴儿肠套叠虽为急症,但通过早期识别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顺利康复。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并在怀疑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