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刑天舞干戚”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原文为:“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勇猛无畏的神兽刑天,在被天帝斩首后,依然不屈不挠,用乳头作眼睛、肚脐作嘴巴,手持干戚(古代兵器)继续舞动,表现出一种至死不屈的精神。
刑天的形象在后世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顽强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鲁迅先生曾在诗中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虽未直接提及刑天,但其中所体现的抗争精神与刑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
“刑天舞干戚”是《山海经》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名为刑天的神兽与天帝争斗,最终被斩首,但仍不屈服,以残躯继续战斗。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推崇,也反映了古人面对强权时的反抗意识。
刑天的形象不仅在神话中存在,也在后世文学、艺术中不断被引用和再创造,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坚韧不拔的象征。
二、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山海经·海外西经》 |
原文 |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
刑天形象 | 神兽,勇猛无畏,象征斗争精神 |
故事背景 | 与天帝争神位,被斩首后仍不屈服 |
表现方式 | 以乳为目,脐为口,持干戚舞动 |
文化意义 | 象征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
后世影响 | 鲁迅等文人曾借其精神表达抗争意志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中,象征毅力与勇气 |
结语:
“刑天舞干戚”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绝境,也要保持斗志,勇敢前行。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