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ve】在语言学、语法以及日常交流中,“passive”(被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英语语法中,它指的是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与之相对的是“active voice”(主动语态)。了解被动语态的用法和结构有助于提高写作的多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一、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
被动语态通常由以下结构构成:
结构 | 说明 |
be + 过去分词 | 最基本的被动语态形式,用于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 |
be being + 过去分词 | 用于进行时态的被动语态 |
have/has/had + been + 过去分词 | 用于完成时态的被动语态 |
例如:
- 主动:He wrote the letter.
- 被动: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
二、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
被动语态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用途,以下是常见的使用情况:
使用场景 | 说明 |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 当重点在于谁受到动作影响时,使用被动语态 |
不明确动作的执行者 | 当不知道或不需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 |
使语言更正式或客观 | 在学术、科技、新闻等正式文体中常见 |
避免提及责任或尴尬 | 有时用来避免直接指出是谁做了某事 |
三、被动语态的优缺点
优点 | 缺点 |
更加客观、正式 | 可能显得不够直接或清晰 |
适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 有时会让句子结构复杂化 |
在某些领域(如科学、法律)中更常用 | 可能导致信息不完整(如没有提到执行者) |
四、被动语态 vs 主动语态对比表
特征 | 主动语态 | 被动语态 |
主语 | 执行动作的人或事物 | 接受动作的人或事物 |
动作执行者 | 明确出现在句中 | 通常被省略或用“by”引出 |
语气 | 更直接、生动 | 更正式、客观 |
常见场合 | 日常对话、叙述性文本 | 学术写作、新闻报道、技术文档 |
五、总结
“Passive” 是英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掌握其结构和使用场景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虽然被动语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如主动语态直接,但它在正式写作、科学研究和新闻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得体,并增强表达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