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新,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近体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3、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4、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用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
5、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6、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7、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
8、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9、 对仗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
10、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都算是宽对。
11、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
12、“脸”与“心”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13、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欢钻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可笑的。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死”是什么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
16、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
17、 对仗有工对、借对、流水对之分。
18、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
19、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式。
20、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21、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
22、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席”,“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
23、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都是借对。
24、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
25、如我在《上海楼市》中所写的“一苑千般弄,三年两倍升”就是流水对。
26、 律诗一般只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7、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8、杜诗最工,所以我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
29、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
30、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31、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我认为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
3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