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新,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兰亭集序真迹在哪儿,兰亭集序真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2、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兰亭集序》是东晋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的杰作。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到山阴(绍兴)兰亭“修禊”(古代祭礼)祈福,在兰亭溪边洗濯嬉游。四十二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飘动,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作不出来,就罚酒三觥。王羲之为聚会的三十七首诗写序文,即《兰亭集序》。
6、《兰亭集序》共三百二十四字,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情随事迁”好景不长、“修短随化”生死无常的感慨。一乐一悲之间,迸发出短暂人生中积极向上的凄豪悲壮之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7、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帝王所重,是世代文人之宝。《兰亭集序》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划遒美,疏密相间,结构巧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这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据说翌日酒醒,他意犹未尽,又挥毫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一连重写几遍,仍不得原文精华,成为他一生中的顶峰之作,我国书法的千古绝唱。
8、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书法,对世称之谓禊帖的《兰亭集序》,尤为欢喜。李世民得此帖后,即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双钩廓填摹成副本分赐给诸王及近臣,而将《兰亭集序》真迹在他死后殉葬自已陵墓昭陵,从此传世的仅有临摹副本。
9、后世书法爱好者,莫不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未能传世而深感遗憾。期望有朝一日昭陵发掘,让《兰亭集序》真迹共飨天下书法爱好者,那真是大快人心的事。
10、前几年我和我老伴去西安旅游,就《兰亭集序》真迹是否被唐太宗李世民葬进了他的陵墓昭陵,询问随同导游李先生。他告诉我,《兰亭集序》真迹被葬进昭陵确有这个说法,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时,己将《兰亭集序》真迹交给了继承皇位的高宗李治保存。高宗继位后不几年,权力被他的皇后武则天篡夺,《兰亭集序》真迹也被武则天据为己有。武则天去世时,没有将《兰亭集序》真迹留给儿子,而是作为陪葬品埋入自己的陵墓乾陵了。
11、我对《兰亭集序》真迹被武则天埋入乾陵的说法有点怀疑,李先生把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真迹不在昭陵是在乾陵的观点说服我。他说:“郭沫若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认为’是最权威不过的。”他又向我介绍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人提出发掘武则天陵墓乾陵,郭沫若呼声最高。郭沫若在他的《咏乾陵》诗中有“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希望亲眼看看《兰亭集序》真迹。后不久,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篇《何时挖掘武则天墓》的署名文章,介绍了乾陵有极丰富的文物,其中有《兰亭集序》真迹,与导游李先生介绍的基本一致。我期盼国家能以早日发掘乾陵,让《兰亭集序》真迹回到人世中来。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