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齑玉脍是什么意思】“金齑玉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饮食文化,常用来形容极其珍贵、美味的食物。这个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风尚和审美情趣。
一、
“金齑玉脍”原意是用金黄的调料(齑)和洁白的鱼肉(脍)制作而成的佳肴,后来被引申为形容极为精致、珍贵的美食。它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中,后世多用于赞美食物的精美与稀有。
该词在现代虽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或文化评论中仍有出现,常用于表达对美食的欣赏或对奢华生活的描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金齑玉脍 |
拼音 | jīn jī yù kuài |
出处 |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金齑玉脍”一词 |
字面意思 | “金齑”指金黄色的调味料,“玉脍”指洁白如玉的鱼肉 |
引申含义 | 形容极为珍贵、精美的食物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诗词、文化评论中,表达对美食的赞美或对奢华生活的描述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但在文化类文章中仍可见 |
文化背景 | 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与审美 |
三、延伸理解
“金齑玉脍”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古代,能够享用如此精致的菜肴,往往意味着身份地位较高。这种饮食文化也反映出古人对食材选择、烹饪技艺以及饮食礼仪的高度重视。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以“金齑玉脍”来形容食物,但这种对美食的追求与尊重仍然延续在现代餐饮文化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全唐诗》《资治通鉴》等古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