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若辱是什么意思】“大白若辱”是一个源自《道德经》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有污垢”,用来形容表面看起来不完美或有瑕疵的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或本质。这个说法体现了道家思想中“以柔克刚”、“大智若愚”的哲学理念。
“大白若辱”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大白若辱”,但这一思想在后续的章节中有所体现,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白若辱”强调的是:真正的洁白、纯净或高明,往往不会过分张扬,反而显得平凡甚至有瑕疵。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屡见不鲜,比如真正有才华的人常常低调内敛,不轻易显露锋芒。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道德经》(非原文,属后人引申) |
字面意思 | 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有污垢 |
深层含义 | 真正的高尚、纯洁或智慧往往不显山露水,表面看似平凡或有缺陷 |
哲学思想 | 道家“大智若愚”、“以柔克刚”的体现 |
应用场景 | 描述低调、内敛、不张扬的人或事物 |
类似表达 |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要注重内在价值 |
结语:
“大白若辱”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洞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与完美的过程中,保持谦逊与低调,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