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兴而归出处于哪里】“败兴而归”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心情沮丧地回家。那么,“败兴而归”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败兴而归 |
拼音 | bài xìng ér guī |
含义 | 因事情不如意,情绪低落,无功而返。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因失望或失败而返回的场景。 |
二、出处详解
“败兴而归”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
>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乎?……然则吾所谓天之行也,与人之行也,其异也?”
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败兴而归”,但《庄子》中多次提到“兴”与“失意”的概念,如“兴者,起也;败者,止也。”这为后世“败兴而归”的使用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来在汉代及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败兴而归”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广泛用于描写人们因事情未果、情绪低落而返回的情景。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历史典故
在古代战争中,将领若战败,常有“败兴而归”的记载。如《史记》中对某些战役失败后的描述,便体现了这种情绪。
2. 日常使用
比如:“他满怀期待地去参加比赛,结果名次不佳,只能败兴而归。”
3. 文学作品
在古典小说、诗词中,“败兴而归”常被用来渲染人物心理,增强情感表达。
四、总结
“败兴而归”这一成语源自《庄子》的思想体系,虽未在原文中直接出现,但其精神内核早已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汉语中表达失落和失败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
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日常生活,它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准确传达一种因期望落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总结一句话:
“败兴而归”虽非《庄子》原文中的词语,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庄子·齐物论》,现已成为表达失望与失败的经典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