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敬老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据《易经》记载,“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逐渐形成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与古老的传说和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据传,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桓景的青年,在道士费长房的指导下,用茱萸驱邪避灾,最终成功拯救乡民免受灾祸。从此,人们便在这一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祈求健康长寿。此外,登高望远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寓意着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成为尊老敬老的象征。20世纪末,中国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如今,重阳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每逢重阳佳节,人们纷纷陪伴家中长辈登高赏景,共叙天伦之乐,让这一古老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